“世界遺産在北京”國際交流對話活動在京開幕 海外內專家學者探討遺産保護理念與實踐 (Chinese Version Only)

Heritage
Sep 2025
Mainland China

Chinese Version Only

9月26日,爲提升北京世界文化遺産國際影響力,以世界遺産爲媒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市民間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以下簡稱京促會)、北京市文物局及黃廷方慈善基金共同邀請海內外專家學者、國際青年彙聚北京參加“世界遺産在北京”國際交流對話,活動在北京飯店金色大廳開幕。

來自英國、美國、法國、泰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彙聚,與國內專家共同探討遺産保護的前沿理念與實踐經驗,深化國際合作,促進文明互鑒。北京市政協副主席,京促會會長崔述强,黃廷方慈善基金董事、信和集團主席黃永光和聯合國駐華協調員常啓德致辭。

崔述强指出,在北京中軸綫申遺成功一周年和中國加入《世界遺産公約》40周年之際,舉辦國際對話活動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是展示北京文化遺産保護成果的窗口,更是中華文明與世界對話、分享遺産保護“中國經驗”的契機。崔述强表示,京促會將持續加强各方聯繫,共同策劃、定期開展關于文物保護、文化遺産領域的國際交流活動,開拓民間外交新領域、打造民間外交新品牌。

黃永光表示,多年來基金會能參與北京市多個文物保育項目,備感榮幸,讓我親身感受到北京這座歷史名城的文化和活力,也鼓勵我們思考如何讓北京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産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中發揮更大作用。正是因爲這樣的使命,我們倡議發起“Global Heritage Forum”,彙聚全球智慧,提升中國和北京世界文化遺産的國際影響力,希望此次對話活動成爲集學術交流、文化傳播、旅游體驗於一體的盛會。

常啓德表示,去年北京中軸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中國世界遺産數居世界第二。遺産保護不只是保護過去,更是關乎未來。聯合國重視年輕人對遺産保護的參與,幷願與中國携手,助力文化遺産可持續發展,也歡迎廣大中外青年爲此貢獻力量。

北京中軸綫在2024年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名錄》。目前,北京擁有8處世界文化遺産,成爲全球擁有世界文化遺産最多的城市。一直以來,北京以世界文化遺産的保護標準不斷提升遺産保護水平,提高遺産管理闡釋水平;以世界文化遺産保護成果凝聚社會力量,展現獨具特色的中國故事、北京故事;以世界文化遺産的價值認知,更好傳承發展中華文明。

活動邀請多名專家學者展開主旨演講。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遺産中心主任呂舟指出,北京處在北方游牧民族與南方農耕民族生活區域交界綫,古代就是不同文化交流碰撞的地方。中華文明的文化特質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成果,都在這座城市當中以不同方式呈現。

Larry & Klara Silverstein房地産開發與投資講席教授、紐約大學沙克不動産研究副院長Marc NORMAN分享了紐約如何保護遺産遺迹,同時讓城市發展保持活力。他還通過介紹莫洛根港區項目表示要讓本地人居民回來居住幷從中獲益,强調要將人納入整個保護工作之中。

劍橋大學房地産法教授、劍橋房地産法研究中心主任、土地經濟系主任Martin DIXON認爲不懂得過去,就很難瞭解現在,也不可能預見未來。要平衡個人權利、國家權利,考慮經濟發展和未來規劃。

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Ms Bénédicte DE MONTLAUR介紹了基金會目的是與當地合作夥伴保護相應當地世界遺産,在全球設分部,最近設立中國辦公室,目前有超過400名工作人員。期待和中國、北京政府更多合作,保護中國歷史遺迹,達成國際合作。

活動還通過兩場專題對話﹐深入探討“世界文化遺産的國際傳播”、“如何教育英才傳承文化”等主題,就相關問題深入交談、碰撞思想、凝聚共識。出席活動的專家學者還包括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國家文物局原副局長顧玉才,劍橋大學土地經濟系副主任、經濟安全與韌性教授芬內爾,以及法國國家建築與遺産之城中國當代建築觀察站負責人蘭德等。

活動邀請紐約大學、芝加哥大學等美國10所高校和英國劍橋大學逾百名國際青年,與對外經貿大學40名中國青年一起,開啓爲期四天的北京世界遺産體驗之旅,促進不同國家青年在交流中碰撞思想、交融文化,幷讓外國青年以他們獨特的視角,真切感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與歷史長河的波瀾壯闊,親身體悟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